今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也是集美学村命名100周年。10月以来,厦门市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以彰显陈嘉庚先生、集美学校对于厦门城市发展的独特贡献与重要影响。其间,国内外嘉宾共计500多人莅厦共襄盛会,为嘉庚教育思想的深化拓展和厦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活动期间,厦门日报特邀海内外校友嘉宾围绕“爱国兴学”“科教兴国”“创新强国”“民族复兴”等主题讲述对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的理解与感悟。现将嘉宾感言分四期刊登,以飨读者。
以人民为中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任镜波/
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
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一生矢志教育。为了带动华侨办学,他觉得“出家财之半,或十分之三四,恐乃不能动其心,故将所有家财尽出之”。他在海内外创办或倡办、资助的各级各类学校有记录可查的就有118所。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一人。”
陈嘉庚先生以其倾资兴学之举,实践了他自己提出的“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的立身之道。学习陈嘉庚,要学习他“轻金钱,重义务”的品格,更要学习他始终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说话和办事的立场和胸怀。
陈嘉庚先生疾恶好善,也体现在明辨是非、坚持真理。1940年,他通过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断定“延安共产党必胜。”从此,他对共产党的信念坚定不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省教育厅工作,有一次跟随时任厅长王于畊来厦门拜访陈嘉庚先生。在交谈中,陈嘉庚说:“我看到国家落后,为了使国家强大,才回来办学。后来才知道光靠办学还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需要列宁那样的领袖。到了延安,终于找到了‘中国的列宁’毛泽东主席。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办教育也要党的领导。”前几天,集美小学书记、校长黄艺琼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嘉庚精神讲坛”,我讲了上述陈嘉庚先生的这段话后,黄艺琼激动地表示:“我们老师也要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学们要从小听党话,一辈子跟党走!”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强调:陈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 “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时代弘扬“嘉庚精神”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嘉庚精神”的行动指南。
探寻先辈足迹 为中国发展尽绵薄之力
/陈伟明/
陈嘉庚曾孙,新加坡注册家庭医生
这次受邀与海内外朋友相聚一堂,共襄曾祖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盛举,深感荣幸。看到集美学校的发展,为曾祖的倾资兴学之举由衷地感到钦佩和自豪,也为中国的高速发展所震撼。这是我第五次回到厦门、回到家乡,每次回来,都对自己的祖辈有更深的认识,对中国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也更能领悟“诚毅”二字的精神内涵。
我在新加坡出生,母语是英语,说实话,年轻时忙于求学、工作,对曾祖的事迹知之甚少。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受厦门市委、市政府邀请首次来厦门参加纪念陈嘉庚先生的活动才知道自己的祖辈竟然如此伟大,干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在进一步了解曾祖一生倾资兴学的家国情怀后,我对中国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我是家庭医生,很多老一辈新加坡华人来看诊时,都讲闽南话,因此我也慢慢能讲一些闽南话和普通话,听说我的祖籍在厦门集美,他们就感觉特别亲切,会跟我聊聊家乡的人和事,很多人都知道陈嘉庚的事迹。新加坡在纪念开埠200周年推出的20元纪念钞票上,向八名奠下现代新加坡根基的代表人物致敬,其中就包括我的曾祖陈嘉庚。今天,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旁的地铁站,就以其创办人陈嘉庚(Tan Kah Kee)命名。
在深入了解曾祖的事迹后,我就鼓励两个女儿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还带她们来中国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现在她们的汉语讲得比我好,对中国、对嘉庚精神的了解也比我深刻。这一次参访,我还打算乘坐从厦门到上海的高铁,亲身体验“中国速度”。
近年来,我看到集美学校的飞速发展和卓越成就,看到学校师生昂扬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看到集美学校和嘉庚精神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在国际上日益广泛的影响力,不由深感骄傲。作为嘉庚后人,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对中国有着天然的亲近,也想努力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尽绵薄之力,特别是让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了解到陈嘉庚的故事,是我和下一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