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十个平台全面拓宽对台交流新领域
2014年,海沧区对台工作通过搭建五个新平台,深化五个老平台,全面拓宽对台交流新领域,实现新突破、跃上新高度。
搭建五个新平台:两岸“乐活”平台、两岸社区平台、两岸义工平台、两岸特色庙会平台、两岸音乐平台。
一是两岸“乐活”平台。10月份的首届海峡两岸(厦门)乐活节,陈(云林)江(丙坤)再次握手,共同播下了乐活种子,“四大板块、22场分项活动”传播了乐活理念,倡导了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展示了“美丽厦门?活力海沧”的建设成就和强大魅力。线上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7亿,中央、省级及境内外主要媒体竞相报道,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受众面全球达3亿多人。“乐活节”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包容两岸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新平台。二是两岸社区平台。成功举办了“2014海峡两岸(厦门海沧)社区共同缔造论坛”、“两岸社区治理观摩研讨会”,全国台联在海沧建立“全国台联两岸社区交流基地”。与台湾大学、中山大学合作,打造兴旺、绿苑、山后、院前社等具有“台味”的试点社区。与市台商协会签订《共同缔造美丽厦门协议书》,发动广大台商台胞融入社区生活,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钦照主动参选和担任业委会主任。三是两岸义工合作平台。以长庚医院志工服务为基础,设立全国首个两岸义工交流合作工作室,成立两岸义工联盟,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协办了海峡论坛的公益论坛活动,宣传海沧“台胞义工行”品牌,加强两岸公益服务交流合作。海沧“台胞义工行”已获评“中国政府创新十佳经验”,成为全国唯一获奖两岸服务品牌。四是两岸特色庙会平台。作为今年海峡论坛的分项活动,以“味道中华?香飘两岸”为主题,邀请了210个来自两岸特色美食商户入驻,五天时间吸引了两岸87万游客。台湾基隆市市长张通荣主动提出在我区建设台湾风情商业街,并于今年10月14日开街。五是两岸音乐平台。台湾音乐人杨幕及其“微风乐集”团队进驻海沧,设立工作室、与厦门音乐人合作,全年展演40多场次,通过两岸音乐人携手合作,共同打造“音乐厦门”品牌,推动两岸音乐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影视文化基地已开工建设。
深化五个老平台:涉台服务平台、两岸宗教交流平台、两岸宗亲交流平台、两岸青少年交流平台、两岸基层党政交流平台。
一是涉台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的台商双月座谈会,建立区领导挂钩重点台企、台商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制度,设立台商求助受理中心、台商台胞服务热线,为台商台胞提供了子女择校入学、就医“绿色通道”、免费体检等服务。涉台司法服务取得四个“全国率先”:率先设立基层法院涉台法庭,率先设立海事涉台审判庭,率先聘任6名台商担任台资企业检察联络员、率先设立涉台检察室,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参访涉台法庭后题词“公正便民”,希望涉台法庭在全国得到推广。二是两岸宗教交流平台。作为国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青礁慈济宫已成功举办七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台中市首次参与主办,成为两岸交流文化品牌。大陆第一部公开赴台拍摄的《神医大道公》获台湾民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再次投拍的《神医大道公前传》也在两岸热播。石室禅院举办了首届两岸佛文化摄影大赛,台湾摄影家协会、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共同参与主办,两岸作品近4000幅参赛,获奖作品将赴台湾佛光山等寺院展览。三是两岸宗亲交流平台。成功举办海沧侨台宗亲文化展,首次全面展现了海沧宗亲向海外发展的历史、宗祠碑拓、民俗文化、侨乡名人等,夯实了为两岸宗亲交流的基础。颜氏、林氏、谢氏、杨氏、邱氏等12个姓氏宗亲交流热络,共有290批、6500名台湾宗亲前来交流。四是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平台。两岸三地小学生音乐会、两岸幼儿教育论坛、中小学校长座谈会、两岸三地同课异教研讨会、两岸青年的佛教禅文化体验营、海峡两岸女子马拉松赛等成功举办,5所校园与台湾院校建立了对接关系,两岸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探究之旅”夏令营、“海峡杯”中小学生乒乓球邀请赛形成两岸共办轮办机制。五是两岸基层党政交流平台。海沧街道与台东县结成友好乡镇,与台东县达仁乡、延平乡、池上乡结对交流;东孚镇、新阳街道分别与屏东县狮子乡、台中市北区赖兴里、赖旺里对接,每年组团互访。区民政社区管理中心与台湾村里长联合服务总会,东孚镇凤山社区与台中市谷关社区签订合作意向。加强两岸妇女公益活动交流,与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妇女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合办了“家庭?家风?家园与女性”研讨会,推进两岸家庭融合。(海沧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