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南普陀寺开展“善心善行”活动引领公共文明

    厦门南普陀寺为闽南名刹,也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厦门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引导南普陀寺通过开展“文明敬香”、“垃圾不落地”、“善心善行”等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公共文明创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信众游客的好评,被评为“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1、实行“文明敬香”,倡导文明仪式。以前南普陀寺部分信众为祈得好运,会自带大香、高香等大型香种入寺燃烧,浓烈烟雾污染了空气,杂乱明火也带来安全隐患,还经常因香客衣服被香灰烧坏引起纠纷。2009年9月,南普陀寺经深入调研和论证,着手开展文明敬香改革,将寺庙香炉移到天王殿前,寺内各殿堂不设信众香案香炉,提倡鲜花礼佛,坚持一人只烧一支香。为稳妥推进该项工作,南普陀寺开展系列宣传劝导和解释引导工作,从佛教教义来阐释文明敬香,引导信众礼佛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解释了文明敬香对建设生态、维护安全的好处,并在赠香处张贴宣传标语,使信众渐渐从心理接受文明敬香的做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南普陀寺总结形成了以“严禁烧高香、倡导一枝香、劝阻烧把香、推广环保香、提倡鲜花礼佛”的文明敬香做法, 2011年在全市佛道教场所中推广,引导信众“文明敬香、文明燃烛、文明烧纸”, 得到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及省委、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2、推行“垃圾不落地”,建设生态寺院。南普陀寺地处繁华都市,香客游客众多,每逢宗教节日和黄金周旅游高峰期,寺内都会留下大量垃圾。厦门是全国文明城市,去年以来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南普陀寺把寺院建设管理与倡导公共文明结合起来,2014年9月推行“垃圾不落地”,打造国内首个无垃圾桶的寺院,建设生态寺院。南普陀寺确定了“垃圾不落地,你我多给力”的活动主题,精炼了四句比较接地气的标语(垃圾不乱丢,福德当下修;垃圾不落地,能生大福慧;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庄严佛道场,垃圾莫登场)。用琅琅上口的语言告诉信众,佛教提倡自利利他,“垃圾不落地”就是修福修德,就是自利利他,从“垃圾不落地”中也能找到佛法,找到功德,找到福慧。南普陀寺训练了一支义工队伍进行日常劝导,逐步撤出寺院内的垃圾桶,在引导环保行为的同时,更提升大众心灵环保理念,即要清净自心,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南普陀寺“垃圾不落地”做法也得到市委书记王蒙徽的点赞,并联合社会团体在鼓浪屿、环岛路等旅游热点区域推广,并逐步推行居民区,传播环保理念,引导市民和游客养成不乱丢垃圾、注重环保的良好习惯。
    3、开展“善心善行”,倡导公共文明。2015年厦门市“两会”期间,市人大常委、南普陀寺则悟方丈提出“将厦门打造成全国公共文明行为准则典范城市”的议案,并将南普陀作为试点开展“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为系列活动。南普陀寺与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向厦门市民和广大游客倡议“过街请走斑马线、车辆请勿乱停放、公共场所不吸烟、出行垃圾不落地、公共设施要爱惜、出门遛狗讲文明”等六种文明行为。10月,南普陀寺“善心善行”公共文明行动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在寺院内倡导推行的“十二不”公共文明行为(即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吸烟,不衣冠不整,不喇叭扰人,不损坏公物,不烧大把香,不带酒荤腥入寺,不随意涂刻,不带宠物入寺,不对佛像拍照),积极参与公共文明建设。寺院要求全体僧众、义工、员工带头遵守各项文明规范,正己化人,为社会大众做好示范和表率。同时,寺院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引导,推广文明规范。在山门前竖立一块以“善心善行、与佛同行”的大型宣传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说明“十二不”文明行为。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平面广告、公交站点灯箱海报、拍摄宣传短片、义工劝导等形式广而告之。在书画义卖点设置宣誓墙,让信众签名,共同支持和参与“善心善行”活动。协调旅游团体在入寺前播放南普陀寺“善心善行”宣传短片,使游客在参礼的同时,自觉遵守文明规范。
    4、积极教化人心,引导向善尚美。宗教的核心是劝人向善,南普陀寺也积极挖掘佛教教义、佛教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用积极、健康、文明的内容来引导信众,发挥其在心理疏导、净化人心和道德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寺院定期不定期邀请本寺法师、社会专家学者或海内外高僧大德在南普陀寺讲堂举办对外公开讲座,开展佛法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14年成立佛法辅导室,每日安排法师轮班坐席,并聘请社会专业咨询师,一对一答疑解惑和心理疏导,帮助信众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大众可选择电话预约、现场咨询、信件来往等方式进行咨询。2015年南普陀寺与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合作建立了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微佛学》网络视频栏目,是国内第一家宗教界与官方媒体合作的系列视频节目。由则悟方丈主讲,涉及佛学与传统文化、佛学与人生智慧、佛学与美学、两岸佛学渊源等内容。寺院完善网站建设,开通南普陀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寺院相关重要新闻或活动动态、社会民生、佛法解读、讲经说法等信息,成为寺院对外发布信息、提供佛教公众服务、网络佛教弘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