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民革的情缘
郑敏雅
今年是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在这双庆的日子,我感到荣幸,特别是我参加民革有58年的党龄,感想良多。1951年我加入了民革,就与民革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有无上的光荣感。因为民革是共产党的挚友,是参政党。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并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发挥参政作用,同时也进一步使我对民革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入党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先进的民革党员,要更加勤奋、学好本领。大学毕业后,我一方面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民革党员,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中要更加勤奋、更加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了体现自身的进步性,我在本职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战线上我辛勤耕耘着。50年代初期,我分配到陕西西安师范学院,在那里气候严寒,我克服零下8度的温度,但两小腿酸痛,无法走路,大医院也医不好;在饮食中,由于米食换面食、馒头、窝窝头,终于发生胃病,粒饭无法下咽,后在老师家里寄灶个把月,直到办起南方食堂才解决胃痛。总之,在当时去西安师范,是无条件的服从分配,我与党同心同德,克服种种困难,更突出的是我为白手起家的西安师院制造植物标本100多幅以供教学之用,系主任与青年教师都称赞我为地理系立下汗马功劳。
1958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来厦门一新办高校任教,学校无教师、无教材、无设备、无实习基地。只有三位教师,一是大学刚毕业的助教,一是从初中调来一位也没有上过大学讲台的女教师,来任教学法课。其他从厦大借来一位经济地理老师外,我已包下自然地理和世界地理课程,任务非常艰难,没教材自己写讲义,没实习地点,只好利用周日和假日自己寻找从南太武到东山的沿海线和从九龙江到武夷山线。虽然困难,最终还是完成1-3年制的各年地理专科教学任务。从58-90年培养了10届地理毕业生。为闽南、闽西等地输送了几百名中学地理教师。集美报刊登我是厦门地理界的创业者,此也实事求是,因为厦大没有地理专业。我所办的地理专业,共有18届毕业生。后半段我因退休后,还做本校的“关工委”工作16年。
困难年代,我下放到农村中学教初中生,是大炮打麻雀吗?我很安心,后来学校书记指示,要搞地震测报与气象测报,后者获得厦门地区红旗单位,地震测报组摸出一条经验公式:经过多次系数调整,用在地震预报上,终于做出成绩,省地震局给我们全省通报表扬两次,在5-6年时间里,三要素全对的共获有50张奖状,我也被同安教育局、厦门市科协表扬为厦门市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称号。
我从1994年起历届担任民革市委组统委员,从1991年赴台探亲起,就广泛地做台湾人民思想工作。在台湾五种杂志报导了大陆经济、文化建设文章26篇,又在大陆21种杂志报导了台湾方面的文章91篇。我还在台湾师大讲台两次回答大学生、研究生们关于大陆的经济建设情况。甚至大陆34个行政区也给他们精练的介绍。最突出的是,我钻研二套台湾高中《中国地理》教材,写了文章,发表在台湾《人与地学讯》上,如 《对台湾高中中国地理》教科书的几点认识和商榷,反应良好。对方指出:“此文在我们的编、教施行上自有其参考价值,本文长5000余言,……目的为听另一种心声,也就优点从略,多删;建议改进的则多引用并教授原文,以存原因。”我的目的是使台湾人民认识祖国大陆是台湾的根,又如《加强海峡两岸旅游是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力基础》,目的是促进三通和统一等。
我非常热爱民革,民革也关心我。我从1980-1992年前后三届担任民革市委会委员,从1994年起到现在担任民革市委组统委员。我从1992年到1995年先后被集美区台办评为对台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2008年,我先后被民革厦门市委会评为宣传信息二等奖、优秀党员,经济建设、社会服务先进个人成绩突出奖等。其他如市科协(1996-1999)评为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紧跟市科协50年”优秀奖等。1994年被评为全国科普积极分子称号。我把民革组织当成自己的家,亲自介绍大女儿邱安萍加入民革。从此我和女儿都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民革。我一生对民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眷恋,感动着女儿选择民革。这是我的责任。总之,我参加民革感到由衷的光荣、快乐和幸福!因此我倍加珍惜生命,倍加热爱民革组织。我今年已86岁了,看到许许多多的同仁,做台湾人民思想工作,促使三通实现,我愿为促进海峡两岸共赢、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余热。
(本文获征文优秀奖,作者系民革集美大学总支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