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春色满人间——记德艺双馨康良石大夫
曾清泉
我离开单位已经十个年头了,经历的往事,虽也偶尔浮上心头,但毕竟如烟云般过去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市委统战部征文之际,哪些往事值得你去回忆、去思考、去抒写呢?我想到了农工党的一位著名医师、年届九十高龄的康良石大夫来了。康大夫,您记得吗?1989年,我刚到单位不久,曾为您写了“厦门市各界人士为四化作贡献经验交流会”的材料,此文摘要刊登于当年10月24日的《厦门日报》上。那时您给我写了一叠小纸笺,透露了您接受外派和受聘到菲律宾义诊的经过,这些材料我至今珍藏着。……
康大夫当年年近七旬,却要单枪匹马、跨洋过海到菲地去。特别是第三次往菲,右肩肿瘤刚进行摘除手术,自己还不能穿衣、握笔,家人担忧伤口变化。但康大夫从大局出发,决定成行。康大夫在菲地治愈了一位患肝硬化腹水的知名人士,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菲华社会,求医者络绎不绝,事迹像照纷纷上报,迎来了无数掌声和笑脸。
在荣誉面前,康大夫说过:“我出国义诊,不是为了扩大个人的影响和声望,不是为了‘镀金’捞钱,而是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我要通过义诊,弘扬祖国的中医学,增进海外侨胞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这在有些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康大夫说的是真话、实话。康大夫说:“我是一名中医工作者,我不能像其他同志一样,引进外资、技术、设备,而每当我用自己的知识与专长引进人心,为海外联谊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的心情是喜悦、安慰的”。康大夫的人生跨越了新旧两个不同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祖国的繁荣富强,才有家庭与个人的幸福;而只有改革开放,祖国才能繁荣富强。……
康大夫在谈到从事肝病研究时说:1973年,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肝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蔓延快,在我国流行日趋广泛。这种病原体临床表现很复杂,很容易引起慢性化、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当时国外最推崇干扰素疗法,但疗程长,需血多,花钱大,普通百姓是无法承受这高额费用的。于是想:中医对此真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吗?于是下定决心研究它。在卫生局和医院党委支持下,康大夫组织了医护人员,与有关单位、医院协作,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认识了肝病的病机,制造了中药方剂,制定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护理常规,使治疗有效率大为提高。从祖国的需要出发,将穷苦百姓的需求作为着眼点,这需要多么崇高的信念与多么坦荡的胸襟!
在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后,康大夫说:“肝癌向有‘癌王’之称,不是好对付的。我的治疗只是让肝病变受到遏制,阻断它与癌病变的联系,使癌病变没有栖息孽生之地而已”。在成绩面前,不吹嘘,不骄傲,实事求是,继续努力,这又需要多大的信心和勇气!
康大夫是医德高尚的医师。“为医之道,德行为本;德术兼备,方可言医”。这是康大夫的座右铭。他遇上贫困患者,总开较省钱的药,而以延长些治疗时间来弥补。这与一些追求私利、开大处方、开贵重药、作不必要检查化验的行医者,真有天壤之别!
康大夫医术之高,有口皆碑,他以治疗肝病著称,又不局限于肝病,诸多疑难杂症,在他的精心治疗下,都收到显著的效果。康大夫“妙手回春”,使多少失去生活希望的人,重新振作起来!使多少颗痛苦煎熬的心,重新获得欢愉!又使多少临终送别,花作幸福的欢聚!多少人经他治疗,感谢祖国,为祖国捐资献款,在祖国投资兴业!现在已经没有人能说出康大夫治愈多少病例了!据不完全统计,自1988年10月至1992年的近四年间,康大夫在安泰堂接诊的人数就高达六万七千五百人次。
古代有个故事,说的是有位名医,为人治病只求患者栽植一棵杏树,日子长了,名医的门前屋后,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是杏树,春天来了!杏花盛开,芬芳扑鼻,远望像一片片绯红的轻云。人们相信,这片绯红的轻云,是名医的精神所化。世上的人们,多么期待这轻云般绯红的杏花永驻人间呵!
(本文获征文优秀奖,作者系农工党厦门市委机关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