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厦门致公》结缘

我和《厦门致公》结缘
 
章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作为一名2004年入党的致公党员,我在党内虽然只是一个小字辈,还是想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亲身感受。但写理论文章,水平不够;写历史进程,资历尚浅。还是写写与《厦门致公》的一份缘吧。
  记得第一次和《厦门致公》接上缘,还是在我加入中国致公党之前,应该是在2003年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公婆家吃饭时从他们书房的书报堆里信手翻到,大致浏览了一会儿。当时就对这份薄薄的不太起眼、又不同于我平时常看的休闲、财经、政论类的刊物产生了几分兴趣。里面大小、长短不一的文章所谈到的都是我以前从未接触到的新东西。很难说,我后来能够正式成为一名致公党员,就没有《厦门致公》引入门的一份功劳呢。这些年来,《厦门致公》就像良师益友一样陪伴我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从刚开始的大致翻阅,到后来的重点阅读,我对它可以说是从渐入佳境,到情有独钟,维系了一份浓浓的党缘、书缘。
       说起来,我加入致公党,主要还是受同为老归侨、老致公党员的公公婆婆和在市侨联工作的先生的影响,在茶余饭后经常听他们讲起一些致公党活动的趣闻轶事。而将我直接带进致公“大门”的,是与我同在金融系统工作的好朋友桂丹红。不过刚入党时,我只知道致公党是由归侨、侨眷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组成的,但对致公党的历史、由来和发展,以及厦门市委会的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以后通过阅读《厦门致公》,逐渐了解了致公党的历史,还知道了建国后历届致公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内容,当然,还有市委会的基本概况、动态信息等。
  党内老前辈经常对我说,虽然致公党党小,但声音不能小,我从《厦门致公》报道中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刊物反映的党内信息量很大,而且有许多都是在厦门、福建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大事,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心中都会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几年来,我已经养成了做传声筒、扩音器的习惯,经常“现买现卖”地引用《厦门致公》的一些消息、知识,将《厦门致公》介绍给单位的同事和周围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在了解致公党的同时对《厦门致公》产生兴趣。
  经常阅读《厦门致公》对我这个民主党派年轻成员的成长帮助很大,这不仅体现在增长了对致公党历史的了解、扩大了自己的视野等方面,还表现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无论是党员同志撰写的政治理论学习文章,还是各级组织提交的参政议政成果,或者是充分体现致公党“侨”、“海”特色的报道、轶闻,因为大都是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读来倍感亲切,也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给了我许多启示,在本职岗位和民主党派工作中都裨益良多。认真阅读《厦门致公》,每一次都会有全新的认识和体会,可以说,它为我更好地提高自己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虽然我的党龄并不长,但是我觉得,说到对《厦门致公》的这份感情,我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党内的老同志。《厦门致公》伴随并引领了我的成长与成熟,而我也见证了《厦门致公》从大开版月报到杂志类季刊的改版过程。作为党员,作为读者,我希望这本日臻完善的刊物能够在今后更上一层楼。首先,在版面上可以更加活泼、鲜明,可以适当增加彩页和图片的数量,增强刊物内容的可阅读性;其次,多介绍一些本党的历史、典故、人物、轶闻等,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凝聚力;第三,多介绍海外致公党(堂)以及洪门组织的历史和现状,多反映侨情,多介绍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打拼、在国内创业的经历;第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市委会的网站上多开辟《厦门致公》的专栏和互动栏目,多与广大党员交流,倾听党员对办刊乃至市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用“路漫漫”形容人生路,细细品味,再贴切不过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一生中加入了致公党组织,我也很庆幸,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有《厦门致公》伴随着我一起。
  
(本文获征文二等奖,作者系致公党思明三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