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精神圆了我的“厦门之梦”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
陈潮萍
与厦门结缘,是二十一世纪初。当时我在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上学。2002年冬天,我首次来到厦门,进行为期数天的“拜访”。当接近厦门大桥时,“厦门经济特区”六个大字赫然在目,心情也为之一震。对厦门慕名已久,想着传说中厦门之美,不免有“近乡情怯”的感觉。进入市区,只见式样新颖的高楼林立,道路两旁,青草茵茵,绿树成行,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都带着阵阵的花香。尽管车来车往,却没有我早已习惯了的嘈杂的鸣笛声。于无声处,我听见了厦门的安详。街边随处可见功夫茶桌,人们悠闲地品茶聊天。在光影间,我看见了厦门的安逸。虽然行程短暂,我还是由衷地爱上这座温馨和谐的城市,在厦门落地生根成为我的梦想。
然而,当我大学毕业时,就业形势已比较严峻了,很多单位招工都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刚踏出校门懵懵懂懂的我,如何在厦门落地生根,很是困惑。最后,我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寻常路”。人才市场每周两场的招聘会,我场场必到。不久,我被湖里一家台资电子企业招为“储干”,正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分子。进入工厂后,我从实习操作员做起,熟悉了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定岗从流水线班长、采购员,到担任公司的重要岗位──生管物控。坦白地说,我对这份工作不大满意,但我告诉自己,我可以不爱岗,却不能不敬业。所以不管在哪一个岗位上,我都以“尽忠职守”要求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不断地感受到同事和上司的肯定与帮助,同时也促使我不断地努力与提高。第一次的职场经历让我更加明白,敬业是自尊的一部分,也是自强的起点。
一年多以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我有幸成为民建厦门市委机关的光荣一员。我还清晰地记得,到机关报到的那一天,我站在民主大厦前,抬头望着“中国民主建国会厦门市委员会”的牌匾,我笑了。我知道,在厦门“落地”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也知道,在厦门“生根”的愿望还得靠“敬业”去实现。我下定决心,要更努力地工作,来回报命运对我的眷顾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报到后,我对民建会章会史和多党合作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学习,进一步了解了民建的过去与现在,了解了机关和自己的责任与目标。我坚信,进入党派机关工作,不仅意味着爱岗敬业,更意味着无私奉献,意味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派机关工作人员。5年来,在领导的教育和培养下,在同事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些进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制作和管理民建机关网站,它以“形式清新活泼、更新及时准确”而广受好评;我协助机关的自动化、信息化办公管理,它为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和加强工作规范发挥出巨大作用;我参与机关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得到了会员同志的喜爱,而他们的奉献精神更是激励我的力量。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我积极主动地投身参政议政工作,先后多次被民建福建省委、民建厦门市委评为“优秀信息工作者”、“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由于自身能力所限,我没能做到最好,但我一直在努力。
今年是建国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在荣耀的背后,是什么成为荣耀的支撑?我想就是敬业精神。正是无数的中国人,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才累积起今天的成就,才获得了世人的尊重!
勤劳智慧的厦门人,正在努力让厦门变得更加的美好和繁荣。近期,国家出台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龙头城市,机遇与挑战并存,厦门的发展确实需要更多的力量,而力量的基础是爱岗敬业。我已经圆了我的“厦门梦”,因此更有责任为厦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没有哲人的智慧,但我相信,是一块砖就得负载,是一颗钉也得闪光。我愿意与所有的厦门人民一道,用敬业创造未来。
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繁荣,祝厦门的明天更加美好!愿在厦门工作的人民永远幸福安康!
(本文获征文二等奖,作者系民建厦门市委宣调处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