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打造保生慈济文化品牌促进两岸民间交流

    海沧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对台决策部署和要求,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充分发挥地缘、血缘、文缘、商缘等优势,持续推进两岸民间各领域交流。2006年以来,以在两岸拥有上千万信众的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为依托,成功举办12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以民间信俗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将两岸交流扩展到宗亲、社区、青少年、文化旅游等领域,努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新家园。
    一、品牌引领,形成“面”的影响。一是广泛交流。12年来,在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的层次不断提升、交流日益广泛,活动范围从金门、澎湖扩展到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多个县市。其中,2007年和2008年,成功组织了保生大帝神像巡礼金门、澎湖活动,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并促成了“五缘号”首航金门和两岸首批周末包机台中-厦门-澎湖航线。2010年举办了保生大帝金身赴台湾巡礼活动,活动历时12天,巡经台湾18个县市,全台参与民众超过100万人次。二是树立品牌。保生慈济文化节已由地方性对台交流活动升格为国台办的重点对台交流项目,2009年起被批准冠名“海峡两岸”;2008年保生大帝信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保生文化发祥地海沧青礁慈济宫被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文化节也得到台湾方面的高度认可,台湾知名政要连战、吴伯雄、王金平、江丙坤、胡志强等为文化节题赠墨宝。三是拓展提升。各届文化节均举办系列配套活动,围绕两岸民俗、中医药文化等进行研讨。2014年起举办海峡两岸乐活节、汉字节、两岸特色庙会,其中乐活节、汉字节成为国台办对台重点交流项目,两岸参与民众超过2000万人次。2018年起举办两岸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高峰论坛,深入交流两岸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经验和方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二、血缘相亲,促进“情”的认同。一是信俗认同。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石室书院、瑞青宫等16个宫宙与台湾宫庙交流密切。其中,石室书院已获批继青礁慈济宫后厦门市第二个国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湾民众对“送王船”“蜈蚣阁”等民间信俗活动的参与热情不断提升。二是宗亲认同。厦门海沧青礁颜氏、石塘谢氏、锦里林氏、霞阳杨氏等16个姓氏宗亲与台湾联系密切,交流热络,并邀请台湾宗亲出席文化节活动。2016年以来,共有149批2783人次台湾宗亲到海沧寻根谒祖、参访交流,海沧宗亲33批830人次赴台参访。三是祖地认同。厦门海沧是开台王颜思齐的祖籍地,台湾颜氏等姓氏宗亲寻根大陆首站是海沧;青礁颜氏宗亲连续8年赴台湾嘉义举办两岸共祭开台王颜思齐活动;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荣获第22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优”作品;海沧开台文化公园即将完工投用。
    三、精神互通,实现“心”的融合。一是弘扬慈济文化。文化节期间配套举办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保生大帝与闽南文化图片展、保生慈济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保生慈济义诊等,通过传承慈济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投资参拍以保生大帝为题材创作的系列剧《神医大道公》,开大陆主流媒体公开赴台拍摄的电视剧之先河。二是促进志愿融合。2009年台胞在厦门长庚医院组建志愿服务队,随后大陆首个两岸义工联盟——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成立,联盟实行“三工联动”模式(以台胞志工为带动,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以义工为参与对象),现有志愿队28支、志愿者4.1万多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年均270多场次,先后荣获“政府创新中国十佳经验”等4个国家级奖项。三是探索基层治理创新。2014年,厦门海沧成为“全国台联两岸社区交流基地”,开始借鉴台湾在社区治理方面的经验,招聘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通过参与村居规划、环境改造、社区书院建设、促进两岸宗亲交流,助力海沧乡村振兴。目前共有43名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实现海沧村居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