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归依,价值的发现
赖妙宽
几年前,参加一次社会主义学院的学习,一位老师说,他的老师说,延安时期,毛主席曾在散步时对某领导说:“什么是统战工作?统战工作就是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朋友搞得少少的”。
听了这话,不禁会心一笑,从小到大,学的政治理论都知道“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没有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就难以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发展壮大直至取得革命政权。但用这么白的话来说,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怪不得老师要强调那是来之不易的私人渠道。
毛主席的这句话应运到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没有了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没有了杯弓蛇影的阶级斗争,那就是“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消除一切不利因素,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统战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让每个人尽其所能,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这不但于国家民族有益,对个人也是值得庆贺的事。
作为党外人士,本人对此深有体会。
社会是分阶层的,人各有志,有的人从来是宏图大略,有的人则自甘平常。本人属于后者,抱定一种闲云野鹤的人生态度,坚持要“过简单的生活,做喜欢做的事情”,对于社会角色,姑且听之。当年加入民主党派,实在是一种招架不住的无奈,也有感于党派人士的执著,记得他们动员时反复强调的是“部里说,部里说”,意思是他们奉统战部之命而来。那时,统战部第一次与我的生活打个照面,我对自己说:呵,成统战对象啦!
后来,当然是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想,如果没有这样被“关怀”,我可能不会这样认真去做份外的事,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若干年过去,却发现这些额外的劳动,不但扩大了自己的视野、挖掘了自己的潜能、体现了自己不曾想的价值,反过来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有所裨益。这样,对统战部的关怀以及党派的支持便心怀感激、甚为庆幸。
类似这种情况的不止我一个。社会主义学院班的一个同学,从东北调到厦门,只缘喜欢东南沿海的风情和发达,凭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来。他以为能在自己的学业里施展就不错了,却被厦门市委统战部发现了,推举为省政协委员,用他的话说:“咱何能何德,又不认识谁,这样受器重,唯有加倍的努力!”后来他当上了学院的领导,后来又到了其他地方去发展。我不知道他一路走来是否与被统战部的重视有关,但对他至少是个推动。因为人需要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证明的过程。
作为社会动物,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是每个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心理需求。越是有作为的人,这种需求越明显。也许每个人都有单位、有家庭、有朋友,有各种赖以确立自己身份的关系,但是,社会角色——作为一种特定身份的标签,有时却不是个人所能拥有的。比如,上述那位同学,由于个人或其他原因,他没有成为任何组织的成员,他也没想多管什么“闲事”。但在统战的范畴里,他是“无党派人士”,也给他一个归属,让他人尽其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如果现在来理解毛主席的那句话,眼下的统战工作可能就是“让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多多的,让不利于人民的事情少少的”。
可以这样来比喻,统战工作就像一根柔软而坚韧的银线,穿起了散落于社会各界的珠贝,免于他们淹没在尘世的喧嚣里,让他们有机会在世人面前一展风采。从某种角度说,这部份统战工作,是满足了一个阶层人士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实现价值的舞台,解社会之痒,这是社会和谐稳定所必须的。所以,风雨60年,统战之树长青。
(本文获征文二等奖,作者系民进厦门市委常委、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