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共庆华诞

肝胆相照,共庆华诞

陈希梅
 
  1957年2月7日,民盟大同中学组织成立,在半个世纪的光荣历史中,许多盟员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有许多盟员在我市的参政议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盟员政治思想素质
  民盟大同中学支部历来很重视政治学习,通过政治学习,提高盟员的思想素养和工作水平,这种学习已成为支部的长期性重要工作。
  早在80年代,支部就通过黑板报报道支部的“动态”,介绍“盟史”、“盟章”,不仅对学校盟员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而且对盟外教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纪念民盟成立45周年暨李公朴、闻一多先烈殉难40周年,支部组织盟员学习先烈的光辉事迹,并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切缅怀先烈的崇高爱国精神,从而激励盟员立足岗位、无私奉献。
  90年代,支部紧跟全国政治大形势,根据民盟市委部署,以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和《人民日报》的重要文章为文本,组织盟员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理论的学习,并结合社会实际与学校教育实际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大家共同警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危险,痛斥腐败行为与风气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提高对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活动的深入开展。
  进入21世纪,支部通过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盟员深入学习。如请民盟厦门一中支部何成锹老师解读“胡锦涛‘七一’讲话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公告”,组织盟员倾听党校尹彦主任的“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辅导讲座,请我校陈祝荣书记谈他的“美国之行”及“中美教育的差异”,观看《科学发展观》的录像片等。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作为盟员要与共产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在单位要自觉接受同级共产党组织的领导,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盟务活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作贡献。在学习过程中,支部盟员的工作水平和人格素养都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了支部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积极发展新盟员
  民盟大同中学支部成立于1957年2月7日,当时叫“大同中学直属小组”,有盟员11人,吴璇玑老师为负责人。
  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组织活动停止达15年之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拨乱反正后,我校民盟组织于1981年开始发展新盟员,当时陈镛老师负责盟务工作。1985年,我校民盟组织正式命名为“民盟大同中学支部”,此后房波、许志辉、苏文木、吴铮和陈希梅先后担任主任委员。支部从成立到现在,共有盟员50人,除调走的和去世的盟员,现有盟员36人。大同支部的盟员在岗时大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骨干,其中担任和曾担任副校级、中层干部及工会主席的有7人,担任教研组长的有13人,高级教师23人。我支部还有不少教师在民盟省委或市、区政协任职,如陈镛老师1984年被选为福建省民盟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蔡辉松老师任市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袁忠锵老师任开元区(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委员。
  大同支部是“团结、友爱、互助”的支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房波老师、许志辉老师、蔡辉松老师、吴铮老师等盟员都有25年以上的盟龄,房波老师今年已88岁高龄。每次支部活动,这些老盟员都认真准时参加,给年轻盟员和新盟员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支部非常注意按照民盟市委的要求,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吸收到民盟组织,通过向他们介绍盟的性质、任务及作用,送上盟章、盟刊等学习材料及欢迎他们参加支部的活动,加深他们对民盟组织的了解。每当有新盟员参加支部的活动,都受到全体盟员的欢迎,特别是那些老盟员,嘘寒问暖,使年轻盟员和新盟员每次参加支部活动都倍感温馨。大家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谈心、交流思想、增进彼此的感情。年轻盟员也非常尊重老盟员,每次支部活动,许多年轻盟员都会主动搀扶老盟员上下楼梯,如果经费允许,支部还会利用重阳节组织活动,表达年轻盟员对老盟员的敬重。春节前夕或遇老盟员患病,支部都组织年轻盟员前往探望问候。
  盟员互相关心的好传统和温馨的氛围,使我支部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保证了支部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
  三、密切党盟关系,积极献言建策
  大同中学历任党政领导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支部开展工作,每逢支部有重大活动,学校党政领导都能根据支部活动的实际需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特别是民盟大同中学支部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胡育安校长热情鼓励并给予经费支持,使支部的庆典活动顺利进行。
  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充分调动了支部盟员的积极性,支部盟员本着“真诚、客观、公正、得体”的参政原则,多方面多渠道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支部利用每年五月份的议政周,就“和谐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乱收费”、“教师工资待遇”、“网络论坛规范化管理”、“市民如何更好地安居乐业地生活”等方面展开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如:早在1981年,陈镛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家访中学教师,形成《当前亟需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改善居住条件,以稳定教师队伍,以利教育事业的发展》呈阅件,由民盟市委呈报民盟中央,市教育工会报送全国总工会。1982年,全国总工会领导亲自到福建、厦门视察,并到我校及其他校进行核实。这就为后来国家采取措施改善教师政治、生活待遇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何发祥、许志辉同志《筼筜湖至钟宅湾的“厦门运河”开挖工作应慎重》获民盟市委提案采用奖并由民盟市委提交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蔡辉松老师《市教委应立即成立职教领导班子》、《职教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的提案使我市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陈希梅老师的《厦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变味与缺失》提案由民盟市委呈报省盟,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厦门市委宣传部展开调查并深入落实。支部苏文木、陈希梅等同志积极参加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小学总支以及思明总支一些课题的研究,如《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校检查评估的实效性调研报告》获民盟市委优秀调研课题一等奖等。民盟大同中学支部在参政议论政方面,总是群策群力,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增强盟支部的凝聚力
  支部每年坚持6-8次的组织生活,使组织生活正常化、制度化。每次组织生活都有预定的主题,或讨论国家大事,或谈论盟务工作,或讨论学校管理问题。钟友国校长在任时,支部就多次向学校提出有关学校工作的建议,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1990年11月,支部积极参与学校70周年校庆工作,还以民盟支部的名义在大会上发言。我们也常走出校外,把学习或研究的主题与参观、考察结合在一起。如80年代初,支部组织盟员到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参观学习,使大家感受到陈嘉庚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尤其是他的倾资兴学,培育人才的可贵精神,更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所称道。90年代,厦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支部组织盟员参观厦门特区新景观,增加特区人的自豪感;新千年以来,支部组织盟员参观鼓浪屿“万国建筑”,并请原旅游局局长龚洁先生讲解,让盟员了解老房子里蕴涵着的人文历史,丰富了盟员的知识。支部还在嘉庚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组织盟员参观厦大漳州分校;利用秦始皇兵马俑在华侨博物院展出之际组织盟员参观;请民盟市委副主委朱奖怀同志介绍思明区经济发展近况及未来发展远景;和思明小教支部联合邀请经济支部欧阳永金进行“厦门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专题讲座;利用春游,组织盟员到集美,看大学城的崛起,吃农家饭,品农家茶。使全体盟员了解思明、了解厦门,领略到思明区和厦门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盟员作为厦门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支部先前还积极组织过校际间的交流活动,如曾和五中支部、九中支部联合组织学习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习兄弟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进了友谊。民盟大同中学支部的这些活动,促进了盟员的向心力与支部的凝聚力。
  大同支部52年的风风雨雨,筑就一支教学技能过硬,盟员团结和谐,积极参政议政的支部队伍。在纪念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发扬中国民主同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发挥民盟支部组织的优势,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获征文优秀奖,作者系民盟思明总支副主委、民盟大同中学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