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插曲
洪鹰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也是我国确立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基本政治制度60周年的纪念年。六十年白驹过隙,六十年沧桑巨变。同贫穷落后、百废待举的六十年前相比,我国今天的大国地位、综合国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都是过去人们所不敢想象的。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可望在今年底超过日本,走进G2俱乐部。
在这抚今感怀的日子里,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一段插曲。
在上世纪86年和89年的时候,我在两所学校求学。86年的下半年,学校的报栏上出现了小字报,对校学生会的产生方式不满,要求用完全民主的方式进行。事情的发展显然沿着某些人设计的轨迹。后来学生走出校门,上街游行到省政府静坐。随后,这场被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政治风波,扩展到了北京、上海等高校。到了87年初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被开除党籍,胡耀邦承担责任辞去总书记职务。这场风波为89年的动乱埋下伏笔。89年春夏之交,我在另一所学校读书,学生也上街游行,在校园里罢课罢考。
80年代后期的这段风波,其实质是某些被西方称为“不同政见者”的人,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利用高校学生的幼稚和热情,对我国“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提出重大挑战。“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89年“六四”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确立,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后,我国的发展走上了日新月异的高速道。
不久前一篇文章谈到,令西方政客们不解的是,今天的大学生们似乎不像20年前的青年人那样容易同政府产生“异见”,尽管他们面对着就业难以及社会不公等更多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压力。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现在校园里的“80后”、“90后”们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中出生、成长的,在这个阶段,中国一直是全世界聚焦的中心。此言诚然。在80年代中期,中青年的思想中多少还带着些“文革”的遗迹,容易波动、叛逆和极端。而且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泛滥,蔑视黄土文化,膜拜蓝色文明,“全盘西化”这种思想会有一定的市场。矫枉过正,返璞归真,今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又经过20多年的强劲发展,中国奇迹已经成为一种需要更新理论进行诠释的发展模式,而西方世界掠夺式发展则引发了自身的乃至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与信用危机,与此同时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另一方面是,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一系列的两面派做法和双重标准行为使得人们更加看清他们自私和伪善的一面——为了发动战争可以制造谎言,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随意破坏游戏规则。过去的大学生听VOA(美国之音)可能是学英文和听实事评论兼而有之,现在的大学生听VOA可能大多纯粹是为了学习英文,毕竟是事过境迁了。
今天,我们和世界的交往已经比20多年前充分了许多,对于政治民主这些东西的看法也要比过去成熟。与那些漂亮的民主口号相比,葡萄和面包要现实得多。更何况人们知道,所谓“民主政治”,在许多地方不过成了政客和财阀们操弄的对象,普通百姓只能是看看热闹、云里雾里,就如“金喇叭”的故事一样,口惠不实。现实中在我国台湾地区就正经常上演各类政治闹剧,表面上十分民主了,其实老百姓又能获得什么真正的东西呢?在国际关系中,“民主政治”则成了强国分化和瓦解弱国的一个百试不爽的利器。小平同志说得精辟,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好了,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有信心。
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国人信心满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必将逐步发展得更加民主和科学。
(本文获征文优秀奖,作者系九三学社厦门海洋学院支社支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