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积极进行参政议政
汪慕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根据个人多年实践的体会,认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反映社情民意是参政党履行多党合作的最佳途径、最好方法。以下就个人的经历谈一些体会与经验。
经济的改革、开放乃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解放六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举。当时有关我国是否可以用设立经济特区(即出口加工区)作为对外经济开放的手段,党内、国内舆论界争论激烈,他们对国外设立出口加工区的情况与经验知之甚少。为此,我协助了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袁镇岳教授完成了《亚洲地区的出口加工区》(日文)一书的翻译、校对、定稿、出版;并与陈永山教授合作撰写了《亚洲地区出口加工区的地位、作用与性质》一文,论证了亚洲地区各国的出口加工区并不是“飞地经济”(即殖民地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利用设立出口加工区作为经济对外开放的有效手段,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曾对此有所论断(当时的《新华月报》曾详细地介绍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之后我又撰写了几十篇有关介绍与分析亚洲地区各国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做法、经验的论文。
1986年,厦门市台办副主任曾到台盟市委,向全体盟员传达了有关当前国共合作第三次高潮已经到来,应寄希望于与台湾国民党执政当局谈判解决和平统一问题的文件。我在七届二次全国政协会议台盟界别小组会上对此提法提出置疑,作了系统发言,此份发言被刊登在1988年3月20日的《人民政协报》上,发言中我提出了和平统一“既要寄希望于与台湾国民党执政当局谈判,更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更要寄希望于我们自己把工作做好。”
对外经济开放后,台资是进入大陆投资的一支重要的境外资金力量,但绝大多数是劳动集约型的中小型装配企业,当时国内舆论界有人认为对这种低层次的投资不值得我们花太大的力气去重视,并认为台商与大陆(特别是福建)有血缘、地缘、语言等亲缘关系,我投资环境优于东南亚地区各国,不必大力去改善投资环境。当时应台盟中央政策研究室领导的委托,要我对台资企业在大陆与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进行对比,并提出参政议政建议,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撰写了《台湾资本外流的背景分析》、《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台资引进》(此份调研报告曾代表台盟中央在七届三次全国政协会议作为大会发言宣读)、《台湾中小资本在台湾经济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应该重视为台湾中小投资企业排忧解难》、《台湾政府当局的三次“南向政策”》等二十多篇论文,对引进台资企业到祖国大陆投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3年1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公开提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掌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根据这一指示,我在2003年以后便注意撰写了一些介绍与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文章,并尽量提出我决策对应的建议,如《世界与我国能源关系变动及战略调整》、《我国的“通货紧缩”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迎接世界FDI的新一轮增长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关心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应重视新加坡的经验》、《值得亚太发展中国家注意的当前(2006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新动向》等100多篇短文。其中2006年曾针对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舆论,撰写了《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与对应》一文,就2008年下半年与2009年上半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此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文获征文三等奖,作者系台盟厦门大学支部盟员,七届全国政协委员)